所谓的“错”,其实谈的就是承担责任,而责任的范围非常广,小到自身的责任、家庭的责任、团队的责任、部门的责任、公司的责任、政治的责任,国家的责任….。“自身的责任”当然非常清楚就是个人为自己负责。而家庭的责任就非家长莫属了,当然,家庭也是个群体,但是,家庭的成员裡包含了多数的没有行为能力者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者,因此一个家庭的成败之责就是家长来承担了。以上提的是属于实质性的,本身直接参与行动,而且是属主心骨,因此责任的承担是非常明确的。然而团队的作为就不是领导能够事必躬親的,但是一个群体的成败责任就得是领导来扛,这就是管理责任,而在官场上又叫政治责任。在“组织与领导”上说,当一个领导就负担着这个单位或群体的成败责任,直接点说,就是,领导必需尽一切可能,使得手下在行动中能获得想要的成果。所以,如果不能使单位或群体有所成,其责任领导是背定的,但切记,不是说这样子单位或群体的成员就免责,行动失败,执行者该负什麽责任就负什麽责任,但是领导的管理责任或政治责任还是免不了的。
有些人会说,我一个人那管得了这麽多的事,或者说:又不是我做的,我怎麽能负责。这就是不懂得管理责任的说词,要知道身为主管就得为自己所管辖的人与事负责。基于此,我把观念稍做延伸,我一直强调“手下事情做不好是主管(领导)的责任”,因为,事情做不好通常会有几方面的原因,如後:一.态度问题,心态没有摆正,没有全局观。这是最普遍的问题,基本上能沟升任到某个层度,实力上应该不会太差,所以,心态是最主要的障碍。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並不难,最要紧的就是看上层管理者的态度了,只要上层管理者能够认凖目标,给予手下明确、严格、持续、强烈的要求,不让他有推脱的余地,那这毛病就可以治好了。如果,管理者同意手下的心态及认知,甚或一味的包庇纵容,那就只会使人变本加厉,更是以推脱为能事,最终,养出一堆口齿伶俐、只会说三道四、永远是别人的错的人来。二.不会做、不知道怎麽做。这状况更容易处理了,只要他肯学,把他教会就行了。三.能力太差,屡教不会。这种更好处理了,把人换了就结了。以前有位领导经常跟我说:换人比换脑袋快,所谓换脑袋就是指进行说服与教导,把人的思维模式改正过来。然而,一个人经过几十年养成的习性,要想让他改变,基本上是很耗时,也是不容易的,所以甘脆换个人来做可能还快些。其实,这种说法是适用在以上所有的状况。不过,别误会,不是叫你一点人情都不讲,毕竟不教而誅也是不好的。这主要强调的是那个“度”,就是给予机会及教育到什么样的程度,不行了才放弃。对任何人,机会及教育是一定要给的,然而,树大了,果子结多了,总难免会有些坏果子,因此,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,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了,需快刀斩乱麻,才不会误事。但往往管理者在这个情况下都会有乡愿的心态、不忍心,所以就得过且过了,结果就是一片混乱。
在精益生产理念裡,工作教导部份,有一个观念:教不会是讲师的责任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胡适博士也提到:要怎麽收获,先怎麽栽。也可引申到这个说法,正所谓: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是也。广义的说就是,想要行动成功,就必需给予需要的凖备与支持,而且要严格要求按照既定的规划进行,且要全身心的投入。还有说“将帅无能,累死三军”一样,元帅如果无法做出正确、有用的规划,将军如果无法正确、有效的指挥手下,那在战场上就很悲惨了,就算士兵个个神勇、不畏死,那也绝不可能会有战胜的机会了。所以,战争的胜利与否多取决于将帅的运筹帷幄、指挥得当。而自古以来,而战事胜利或失利,其功劳、责任均归将帅,如此可见一般。
最终,行动成不成,也得看领导者、管理者的心态正确与否了,俗话说:“什麽样的将军带什麽样的兵”,“强将手下无弱兵”。就都是这个道理了。领导者、管理者能不乡愿、不自私、心态正了、管理到位了,那麽手下人工作肯定可以做得很完善,自然就会成功。如果领导者、管理者乡愿、有私心,心态不正,营私舞弊、遇事推诿,那手底下肯定是乱成一锅粥,根本没有什麽指望的了。所以说:手下表现不好、事情没做成功,都是领导者、管理者的错,因为,领导者、管理者没有做好教育、指导及严格要求的责任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微信企业公众号
Copyright © 2020 版权所有:佛山市丁丁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94029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佛山